1.石油产量频现供应中断风险 油价或要大涨?

2.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3.现在已经很少听说“石油枯竭”的说法了,地球还剩多少石油?

4.煤制油的其他相关

石油产量频现供应中断风险 油价或要大涨?

南非汽油油价_南非油价还会涨吗

伊朗+叙利亚+委内瑞拉,油价要大涨?得了吧,别忘了美元在走强!

伊朗+叙利亚+委内瑞拉,原油供应担忧再起!

最近,原油市场新闻不断,特别是最近原油供应问题频频引发市场担忧。其中,原油市场最大供应问题莫过于伊朗的石油产量问题,随着美国对伊朗重启制.裁日期临近,11月之后的原油供应问题再次成为关注重点。尽管在沙特、俄罗斯领头下,OPEC和非OPEC产油国达成小幅增产协议,以填补空缺,然而,市场在考虑美国制.裁对伊朗出口的影响之时,市场似乎严重低估了来自伊朗的威胁。

此外,像利比亚和委内瑞拉,石油产量也频频出现供应中断风险!

供不应求,油价或要大涨?

本来,出现了上述这些供应中断风险,油价本应面临上涨,不过,有美元走强一定程度上却阻碍了油价的进一步上涨。

美中的贸易战已经重创了人民币。自今年3月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累计上涨逾8%。而按美元计算,布伦特原油价格今年已经上涨了9%,但以人民币计算,现在油价上涨了近14%。

实际上,美元指数最近一年以来,一直走强,主要原因就在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和美国稳定的GDP增长。

随着美联储加息,推高美元,新兴市场货币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冲击,有些和地区甚至是严重冲击。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的货币今年大幅贬值。而随着资本逃离其中一些新兴市场,流入美元等避险资产,这只会放大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差距。

更糟糕的是,在货币贬值的同时,许多新兴市场还面临油价的上涨。通常情况下,石油价格与美元成负相关。美元走强会使油价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更加昂贵,因此油价通常会随着美元升值而下跌。但美元和石油今年大部分时间却都是同步上涨,这大大加剧了世界各地许多消费者的“痛苦”。

此外,原油价格上涨也开始威胁着这些对石油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各国政府正试图缓冲打击通过价格上限、燃料补贴和货币支持。据一牛财经此前快讯中就提及到,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在6月初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来自多个的这些市场干预措施可能会阻止石油需求增长过快。

如果美元没有走强,对石油需求的冲击将大大超过美元。要知道,应对油价上涨是一回事,但对于新兴市场的驾车者来说,在货币相对于美元走软的推动下,承受两位数的油价上涨是另一回事。

油价上涨最大的阻力:美元在走强!

美元的走强,甚至引发特朗普的“不满”,本周早些时候,特朗普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美元过强对于美国不是什么好事,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甚至还公开“干预”美联储加息!

实际上,尽管过去几周油价出现了回调,但油价并没有继续下跌,尽管其他大宗商品遭遇了更深层次的下跌,例如,铜价自5月份以来下跌了18%。

对此,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外汇和金属策略师Georgette Boele表示称:“一场迫在眉睫的贸易zhan和中国需求的不确定性拖累了大宗商品价格和相关货币。只要人们对次感到紧张,大宗商品就会继续受到贸易zhan的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通常是衡量全球需求的关键晴雨表,也就是说,近期的抛售让一些分析师担心全球经济的发展。

综上来看,虽然委内瑞拉、利比亚和伊朗的石油供应中断可能会推高油价,但美元走强确实 是油价进一步上涨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如果供应中断没有成为现实,未来油价下行的空间依旧很大。

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如此便可能意味着一场经济危机。

当代石油资源储量靠前的国家里,大部分都曾在最近2亿年中被大范围海洋覆盖,油气则主要产自古代海洋形成的地层。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在1.9亿年前的侏罗纪,它的国土还是位于热带附近的温暖浅海,并一直持续到后来的白垩纪。浮游动植物生生不息,海洋里的搏杀也日夜不停,无数有机质堆积到海底,孕育出一系列生油岩,最终形成丰富的石油。

石油与原油区别:

石油是工业名词,是相对矿产资源而言,通常所说的石油工业,是一种矿产资源工业。在石油勘探过程中,根据勘探程度和探明情况,计算并确定石油储量。石油储量是地质勘探成果,是一种待开发的原始矿产资源量。

原油是埋藏在岩石地层里被开采出来的石油,保持着其原有的物理化学形态,是石油工业的初级产品,实现了其使用价值,是油田开发的成果,原油产量是一种已经开发的矿产资源产量。

石油一词多用于说明油层渗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而原油一词多用于国家统计的原油产量统计数字、评价原油理化性质及用于说明采收率、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石油作为矿产资源是指含水、含气的油,而原油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其中的水、气已从油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合格的工业产品。

现在已经很少听说“石油枯竭”的说法了,地球还剩多少石油?

21世纪初,一部分人开始预感到人类 社会 当中的石油资源已经面临枯竭。认为 到本世纪中叶,石油产量将大幅度的减少,因此抛出了所谓的石油峰值理论。

通常意义上,传统的油气资源由海上和陆上两种方式开采。开采中通过一些自然压力或者人为手段向油井中注水,注气从而迫使石油浮出水面进行开采。

客观上看石油峰值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更深层次上看它却并不适用于一些非常规的能源。像如今的一些油页岩、紧缩岩甚至是一些近海地区的石油资源都并不适用于石油峰值舆论。

实际上,石油峰值理论的支持者也并不是肯定的认为石油资源会在短时间内耗尽,从而导致全球的能源紧张危机。相反在他们看来,容易开采的油田将在顶峰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原油价格则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中上涨的趋势,在未来随着中国、印度,南非的一些新兴市场的不断崛起,未来石油价格还将有可能进一步的上涨。

虽然说石油峰值理论并不意味着在未来油气资源的价格会上涨到令人却步的程度,然后必须肯定的是在未来石油资源的价格也将与现代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涨幅。而以前廉价油料时期也将一去不复返。

作为石油峰值理论,其中最大的一个核心就是如何计算出地球未来石油能源的产量。

因此它更多的像是一个数字 游戏 ,除了需要了解过去人类 社会 所需要的石油总量,还需要对当前人类石油生产量做一个详细的计算。对人类目前已知的全球石油储量做一个统计,虽然说在过去人们经常能够很轻易地得到石油的产量报告。

然而近年来对于各国石油资源的统计报告却是知之甚少,许多国家甚至将本国油气资源的储量当作是高度机密。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无法知晓,早在2010年国际能源署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就做过推测。

全球常规原油产量的峰值可能发生在2006年,当时日产量为7000万桶。

石油作为目前人类 社会 最主要的能源来源,那么一旦未来没有了石油又会发生什么呢?首先,目前人类已知的各种基础交通工具和生产 社会 建设都是高度依赖石油资源的。一旦石油资源面临枯竭,那么短时间内人类将无法适应这一情况。

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65年到2005年人类对原油需求量提高了2.5倍。而我们使用的天然气也是1965年的三倍,煤炭也是1965年的两倍之多。由此可见至少在目前人的 社会 ,依旧高度依赖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特别是石油, 除了基本上经过提炼之后能够产生汽油之外,其剩余的相关衍生品也是人类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我们生活当中的食品、材料、衣服、电脑、手机、药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原油和其他化石燃料进行部分生产或运输。

甚至是像天然气这样的一些资源,还是人类制造领域的重要原料。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的生存都将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人类目前的机械工具,小到一个摩托车,大到一艘航空母舰无一例外地都需要石油。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石油这一主要的动力来源,人类的交通工具将会面临全面的停滞,这样的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位的越来越凸显,许多人也开始纷纷猜测:地球如今的石油资源,能否坚持人类 社会 的发展石油,真的会被人类所消耗殆尽吗?

实际上,客观上看石油等矿产资源被人类 社会 消耗殆尽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少的。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知道, 如今人类 社会 更多的开采的更是比较容易开采的油气资源 ,而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矿产油气资源,人类迄今都没有进行过多的开采。

在未来,随着这些比较容易开采的油气资源消耗殆尽,那么人类未来也必将会想办法来进一步开采。这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黑色能源资源,要知道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利益。也将会触动人类 社会 生产的不断变革,从而促使人类对自然能源的不断 探索 和开采。

在此之前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就曾做过估计。 目前人类 社会 的石油储量已经能够维持到2070年这个时间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石油储量是取决于人类目前现有的开采工具而进行的一个判断。

随着 社会 的不断变革,但未来人类对能源开采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未来石油的储量也有可能进一步的刷新。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依旧不能够完全放松警惕。虽然说地球上目前还有众多人类没有开采的能源资源,然而这些矿产资源并不是全部都能被人类所利用。

例如在全球能源储备当中,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率较低,甚至无法被利用的中油和酸油。而这些能源资源人类要想提炼它们就需要消费高昂的成本。

虽然在之前有传言人类底下有众多的页岩油,然而这种物质也由于其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昂实际上真正能完全被人类所使用还需要非常长的一个时间。以至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无法真正地利用页岩油。

著名的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曾在俄罗斯无机化石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理论。在他看来:地球地壳当中富含很多碳,某些条件下他们又可以转化为碳氢化物,这又与石油当中所含的物质相同。因此在他看来,地球未来也会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

在他看来太阳系各个行星当中都有大量的碳,而行星形成的原始物质当中都富含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而据他估计, 目前仅渗入地球表面的碳氢化合物数量就足够人类 社会 用2000万年的时间 。当然如果随着未来人类 社会 开采技术的进步,那么这一时间还将有可能进一步的延长。

从上述的观点当中不难可以看出,他对人类未来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依旧是十分乐观的。未来石油的供应量将很可能远远超过需求量。

现如今人类 社会 为取代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地位,纷纷开展了一系列如核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度。

虽然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石油和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世界能源市场依旧是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 如今世界多国都已经开始纷纷的倡导使用新能源 ,而这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新能源的兴趣和支持。

以美国为例,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受到了美国政府高度的重视。但在美国能源市场上80%以上的人员还是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而新能源在使用效率和成本上都要大大高于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虽然说政府靠着一系列的补助和财政支持试图增加消费者们进一步选择新能源。

但根据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来看,这是将价格推低到与石油等矿产资源相竞争的态度。这将使得众多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代替品开始持续地蓬勃发展。

未来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发展究竟如何,我们目前依旧是无法预见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方法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矿产资源到2070年。

届时随着人类 社会 的不断进步和开采能源手段技术的发展,人类或许又会将找到一个新的方式来开采地球上的矿物能源。

石油顶峰理论迄今为止已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讨论,在一部分狂热的支持者看来:随着油价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降低,在21世纪中叶人类 社会 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将在21世纪中叶受到彻底的瓦解 ,而人类对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届时也将逐渐地减少,从而更多的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来代替。那么事实又真是如此吗?

煤制油的其他相关

发达国家不搞煤变油的历史

据了解,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厂,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其实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有成熟技术,但它们为什么没有投入工业化生产?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石油紧缺,德国就开始研究煤制油技术。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中东大油田的开采,低成本的石油大量充斥市场,每桶2—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搞煤变油在经济上就很不合算。直到1973年,中东实行石油禁运,油价被炒高,达到每桶3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价格80多美元),这时,大规模的煤制油研发又掀起高潮,美、日、德都纷纷投巨资研究,并建设了试验工厂。但是,在这些国家,煤变油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测算,当原油价格在28美元以上,煤变油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低于这个价格,煤制油就不划算。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处在低位,煤变油自然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各国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说倚马可待,只要市场需要,就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直到最近两年,国际油价一再攀升,煤制油重新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去年起又开始搞间接液化,法国、意大利也开始进行合作研发。但从项目启动到开工建设,至少需要5年准备时间,而油价频繁变动,时高时低,人们往往反应滞后,使决策举棋不定。

中国搞煤变油有优势,但不会成为油品生产的主方向专家认为,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我国富煤少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从1993—2003年10年间,年均递增15%以上,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10年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9.18倍,每年花去大量外汇。由于油价上涨,2004年进口原油比上年多支付550亿元人民币。因此,专家认为,从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也应该努力想办法,从多元化出发,解决能源长期可靠供应问题,而煤变油是可行途径之一。

同时,中国是产煤大国,西部产煤成本(特别是坑口煤)相对较低。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吨煤开采成本美国是20.5美元,神华神东矿区不到100元人民币,很显然,神华煤很有优势。

此外,中国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据估算,年产250万吨柴汽油的生产线,在美国需投资32亿美元,而在中国仅需20亿美元。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供氢溶剂法(EDS)、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美国的氢-煤法(H-Coal)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油品改质加工、煤直接液化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液化石油气6.75万吨、合成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

目前,中国石油开采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同时,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替代能源日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政府开始研究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南非国际收支平衡,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几十年过去,通过妥善利用大量煤炭资源,南非还获得了诸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使原本过度依赖农业与采矿业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 “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

当今,人类石油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世界的石油开采储量逐年下降,两个曲线之间会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空位。‘煤制油’便可以填补这个空位。”“煤制油”技术有助于中国摆脱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能源安全。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中国具备开发 ‘煤制油’产业的各种战略驱动因素。”